
按:新津县以建立完善五大机制为核心,紧扣“民主”这条主线,探索建立了“一宣传、两提议、三不准、四到位、五道关、六结合”的“6+1”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机制。现将其具体做法编发,供参考。
突出民主主线 把握六个环节
——新津县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6+1”工作机制
一、“一宣传”,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针对改革目的意义、实质内容、资金额度、议事决策权限、使用管理要求等五个方面,在全县各个层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民主”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一是干部层面。召开全县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宣讲暨动员大会,各镇乡、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会,县委分管领导主持并作动员讲话。二是具体操作人员层面。印发《新津县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指南》、《新津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级融资建设项目操作指南》、《外区县经验材料》等资料5000余份,以会代训,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三是村民层面。全县各镇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宣传培训,县统筹办与县电视台联合开设“统筹之窗”宣传专栏,各镇乡各社区采取展板专栏、文宣队表演、散发宣传资料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通过层层深入宣传发动,各级干部思想通了,群众积极性高了。
二、“两提议”,让“民主”程序走好走实
一是制定完善议事决策流程。制定完善村民议事决策流程和议事规则,指导完成全县各村(社区)议事会(议事小组)选举。二是制定推行项目梳理流程。在项目梳理中,全面推行“村民建议—村民小组审议—村民议事会票决(重大项目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议监事会监督”的工作流程。三是探索建立民意征集流程。在“一户一表”征集民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村民“两提议”的村民自治机制,即由村民自愿提议项目,交村民议事小组汇总后,再次征求村民意见后提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表决项目。
三、“三不准”,让“民主”决策发挥效益
在项目的筛选和资金管理上,严格坚持“三不准”原则,即生产经营项目不准入选、偿还历史债务的项目不准入选、超出成委发〔2008〕37号文件规定范围的项目不准入选。在此基础上,由议事会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票否决。同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坚持村(社区)财镇(乡)管、村(社区)使用的原则,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报帐制管理、严格公示、定期督查,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四、“四到位”,让“民主”实践富于成效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上成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推进中的相关事项,复核和审定全县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施方案及村级融资建设项目,指导、督促、检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各镇乡、村(社区)成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辖区的改革工作,同时,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县上将成立基层工作队。二是经费保障到位。2009年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用于全县村(社区)建设管理、设施配套等;建立社区房屋维修资金,村(社区)运行和公共设施配套纳入县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将村级资金县级配套纳入财政预算,全县98个村(社区)村级资金2495万元已全部及时拨付到位,全县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政府性投资用于农村达60%,目前已完成年度投资93%。三是工作人员到位。县级有关部门、镇乡、村(社区)分别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启动实施“一村二大”计划,将招录的213名大学生充实到村(社区)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联合新津境内成都职业艺术学院、成都职业技师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纳入学生(学员)社会实践活动。四是检查督促到位。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纳入对镇乡及相关部门的一级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五、“五道关”,让“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一是立项关。项目建什么、怎么建由群众说了算。二是审查关。由镇乡政府和县级部门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三是质量关。由群众代表和专业机构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建设进行把关。四是评议关。村监事会(项目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不过关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五是验收关。村民自治管理与部门专业服务相结合,共同搞好竣工验收,该整改的必须限期整改到位。
六、“六结合”,让“民主”成效彰显放大
一是与统筹城乡“整县推进”相结合。将村级公共服务融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县推进”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全域推进,通过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实现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提高配套标准,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兴义、普兴两个重点镇共23个村(社区)全部申请纳入村级融资建设项目试点。二是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将群众关注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电气改造、老年活动场所、文体健身、农村治保等民生问题重点解决,以解群众所需为首要,全县筛选的624个项目中涉及民生的项目占到68%。三是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用好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进一步明确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级公共服务,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四是与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群众提议,将村(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绿化、保洁等公益性事项纳入村级公共服务,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五是与扩大城乡居民转移就业相结合。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新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扶持纳入村级公共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六是与三次产业互动相结合。通过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土地规模经营、区域产业“接二连三”创造条件,同时,实施“三个培养”(即:把基层干部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组织者、推动者;把农村能人培养成农业企业家;把传统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了全市首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规范化管理文件《新津县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涵盖集中居住区管理机构、公共配套、物业服务、资产管理、文明创建、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等,对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特别是跨区域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制定完善了《新津县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指标体系》,对城镇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聚居点公共设施配套项目进行合理分类,设立为“基本配置”和“一般配置”两大类,制定了配套标准。
送: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分管副主席,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政府市长助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人大农委,市政协农业地方委,市纪委第四纪工委;市委办公厅综合四处、信息处,市政府办公厅二秘、信息处;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经发局;各区(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统筹委(局、办);有关专家。
中共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综合处 2009年12月8日印
(共印80份)